在异国履行我的使命
施能正 • 男子部
2019年2月,我到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大学攻读和平与冲突研究的硕士学位。2020年7月毕业后,同年10月开始攻读博士学位。
当初我和太太抵达澳大利亚之后,因为这里的学会活动不比国内频繁,加上每周只上课三天,我很快就陷入了自我怀疑和懒散之中。反观我太太,因为学校的功课加上实习,忙得不可开交。
我在生活和信心修行上已经停滞不前。由于闲得发慌,我开始找兼职,可是全部的申请都不成功,于是我开始当起外卖小哥,可是仍然觉得没什么满足感。
我觉醒到这时的自己变得很依赖别人来推动,而且需要一再得到肯定,才对自己有信心,否则就会觉得自己很渺小的情形,正是显示信心修行出了问题。
2019年年底,我受邀在布里斯班创价会馆分享我的体验。我不认为自己已经得到了什么大功德足以让我在台上发表。不过,经让我发表体验的那位信心前辈的鼓励之后,我才决定在会上分享。我决意不在己身之外,而是在自身之内求法。
我最喜欢的御文之一,就是:“若思己身之外有法,则全非妙法,而是粗法矣。”(《一生成佛抄》,御书404页)这节御文再次提醒我要在自己生命中确立起强盛的信心。
使用法华经兵法
我意识到自己奋战的对象是生命中的无明,于是在会上讲出自己决心要在大学申请博士课程的奖学金。
在修读非暴力课程的时候,我就对话如何能成为非暴力的反击写的一篇文章得了很高分,这让我重拾信心,并将该文转为一个研究提案交上去,以此申请一项竞争激烈的奖学金。
2020年3月,熬过了精神紧绷的数周后,我总算找到两名导师,这是申请奖学金的部分要求,并赶在截止日期的前几天呈上我的申请。能做到自己在上次会上发表的决意,让我觉得很有成就感。
然而,当冠病19疫情爆发时,恐惧和不安再度向我袭来。我申请这项奖学金必须跟当地学生以及海外留学生一争长短,加上澳大利亚的部长宣布削减教育基金以及将人文和社会科学边缘化,而且我也知道相比于留学生,本地学生定会被优先考虑。这些情况意味着获得奖学金不是更为艰难,而是几近不可能的事。
我学习到信心的最重要点之一就是“任何兵法莫若用此法华经兵法也!”但凡遇到挑战,与其诉诸方法,不如先通过唱题,涌现智慧,使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后再行动为上上策。
我尽可能多阅读池田先生的著述。我先看《人间革命》和《新人间革命》,从中发现自己的际遇活脱脱地展现在小说中。这也让我能随时将自己读到的应用到平日跟别人的交往中。我重新决意并开始唱题,祈求自己的使命若是在澳大利亚,就一定能得到这个奖学金。接着,我定下祈求目标,要推进澳大利亚的广宣流布、获得博士课程的奖学金,以及为成立昆士兰州学生部打造基础。
到了7月底,我终于接到通知,我成功申请到全额奖学金,而且每隔两周就会收到部分的奖学金,我因此不必担心会有经济困难的问题。其实,我是系里4名奖学金得主中唯一的留学生!
事后回想起来,我才明白是因为自己的决意,并且一再确认,还有祈求配合实际行动,为这些功德的实现种下了因。还有,澳大利亚自2020年3月起封锁边境,也减少了我原本应该面对的疫情前的留学生竞争对手。
以歌传递希望
疫情爆发时,我们接到我国政府的信息,呼吁海外的国人回国。然而,我和太太认为还不到最后时刻。那么,在封城之下我们又能做点什么呢?后来,看到有关人们透过音乐鼓励他人的新闻片段,我们开始着手制作音乐视频。我们召集昆士兰州的青年部一起合唱“This is My Name”(这是我的名字),给所有的学会员打气。
我们在新加坡时受到的学会训练,教导我们声音有赋予人希望的力量。而且通过在SGS里肩负各种的职责,让我们学会自发性地率先行动,而这种主动性也驱使我们在最初面对障碍时,能不被阻挠地奋勇前进。
随着当地管控措施被解除,我也主动每月召集大学内的创价学生,一起讨论池田先生的著述,互相鼓励。我们也邀请朋友上门一起进餐、对话。我们体验到很多福运,而且发现我们得到的远比我们付出的来得多。
当学会员自觉自己有能力去鼓励他人,同时自己也被鼓励时,确实会推进广宣流布。对我而言,学会活动不是基于什么指示或议题而去联系他人,而是出于真心诚意要去连结起人。终究是心为切要,而这才是学会活动的精髓所在。
成为对话高手
9月我参加了线上世界青年部总会,大受鼓舞。之后,我决意不只是把眼光放在今年或完成3年的课程之后,而是10年后的2030年。
我决意要成为对话高手,以便实现池田先生的和平构想,在生活和学术中去陈述师匠的理念。我也决意要实现我在为申请奖学金唱题时定下的祈求目标,并为此积极行动。
我对自己在SGS所得到的训练深为感激。这也成为一股动力,推动我在大学成立学生部而努力。尽管不是建立一个在规模上可比拟国内的学生部,但我会聚焦在连结起大学内的学会员学生及新朋友上。
就如我现在着手的博士项目,我相信要增强以佛法人本主义为基调的互相鼓励的网络,对话是至关重要的。
对话可令人自强
对话也可能艰难不易
但在互相对话中,展现彼此的潜力
即所谓的佛性
(摘自2021年4月份的《创价人生》)